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健康知识健康指南

歙医科普 | 老来瘦?错!可能是易被忽视的“肌少症”

发布时间:2023-02-27 作者:歙县人民医院 发布机构:歙县人民医院

“哎呀!老了,干啥都没以前有劲了。”

“现在都不敢走远喽,只能坐着看看电视。”

“以前身体很好,现在生个小病都要养很久。”

“现在特容易累,提不了重物,也容易生病。”

……

身边的老年人是否常常发出这样的感叹?

如果我们的爸妈越来越消瘦

别以为 “千金难买老来瘦”是件好事

过瘦不一定是健康的表现

有可能患上了 “肌少症”

反而增加了老年人跌倒

甚至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风险

     中国疾病监测系统的数据显示,跌倒已成为65岁以上老年人意外伤害死亡的“头号杀手”。

————————————————————

肌少症的定义

    肌少症(sarcopenia)又称肌肉减少症、肌肉衰竭综合征。由美国塔夫茨大学教授Irwin Rosenberg在1989年首次提出,1998年Delmonico等首先使用双能X线吸收仪(DXA)测量肌肉力质量,提出肌肉质量低于同种族同性别人群2个标准差者为肌少症。

    它是一种与年龄相关的老年综合症,在老年人群中发病率较高,其特征在于肌肉质量减少、同时存在肌肉力量的下降和、或躯体功能的逐渐丧失。

肌少症流行病学

    据文献报道,肌少症影响1%~30%的60~70岁的老年人和高达50%的80多岁的老年人,是老年人衰弱、残疾和死亡的强有力因子。

肌少症分类及可能致病机制

原发性少肌症:除年龄外,无其它明显的病因。增龄相关因素:

    1、肌肉流失增加:热量和蛋白质摄入减少,体内炎症反应增加,机体分解代谢增加、合成代谢减少,导致蛋白质分解增加。

 

    2、某些激素分泌改变:胰岛素、生长激素、雌激素和雄激素等,有可能导致骨骼肌肌肉量减少。

    3、炎症及细胞因子:炎症因子增多也是肌少症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年龄相关的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6、C反应蛋白表达增加,活性氧生成增加,通过系列信号通路,使得蛋白质的分解增加,合成减少,导致肌少症。

    4、神经肌肉系统退行性改变。

图片继发性少肌症:

    1、女性 、出生低体重儿、遗传因素(低瘦组织的遗传概率50%以上)等先天性因素。

    2、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相关性:如长期卧床、久坐等生活方式导致骨骼肌的“用进废退”失用性萎缩。

    3、营养相关性少肌症:酗酒、吸烟、能量/蛋白质摄入不足、胃肠功能紊乱、消化吸收障碍或服用药物造成厌食等引起。

    4、疾病相关性:心、肺、肝等器官功能衰竭,炎症性疾病,或内分泌疾病等引起骨骼肌质量和功能下降。

    5、肠道菌群失调:根据“肠-肌肉轴”假说,年龄、饮食相关肠道微生物菌群的改变,关联肌肉性能和结构。

 

    此外,其他慢性疾病如认知功能障碍、情绪异常、肝肾功能异常、骨质疏松、慢性疼痛、长期用药不良反应等也是肌肉功能障碍的重要因素。

肌少症表现及危害

1、肌肉减少症的基础为肌肉含量减少,肌肉质量下降,肌肉减少的主要原因是I、II型肌纤维数量的减少以及肌细胞体积的缩小,其中以II型肌纤维减少为主。可表现体重丢失。

    2、肌力减退,功能丧失、自理能力及生活质量下降。研究显示,肌少症患者在不同肢体、不同负荷下,均存在肌力的减退。

    3、低蛋白血症,导致免疫力低下。

    4、跌倒、骨折等意外事件增加。

 

    5、并发症增多。

    6、死亡率增加。

    7、再入院率升高。

    8、治疗和手术的预后不佳,医疗费用增加。

肌少症的评估诊断

    1、握力:用主力(优势)手自然下垂握住握力计,用最大的力气握两次,取最大值。测定优势手握力,如果男性<28kg,女性<18kg 判断为握力下降。

 

    2、步速:步速是一项很好的客观指标,老人以正常速度走6米,正常情况下1.5m/s 每小时5.4公里,如果步速<0.8m/s为异常,属于步速下降。步速方便开展而且被测者易于接受,故推荐日常步速法评估肌肉功能。

    3、肌肉含量评估:通过CT、MRI、双光能X线 (DXA)骨密度仪或者体脂分析仪评估肌肉含量。MRI CT 是无创评估肌肉数量/质量的“金标准”。DXA一种应用较广泛的非侵入性测定肌肉数量(全身瘦组织质量或附肢骨肌肉质量)的仪器,用于肌肉质量的测量。生物电阻抗分析(BIA)用于估计总肌肉或附肢骨肌肉质量。

    4、(注:简易体能测量表可依)起立-行走试验、400米步行测试等进行身体活动能力测定。

    5、在家使用非弹性皮尺测量双小腿的最大周经可作为初步评估,男性<34cm,女性<33cm为异常。

 

肌少症的治疗与预防

    青年、中年期最大限度地增加肌肉,中年时保持肌肉,老年时减少肌肉的损失。

锻炼
    拥有最多证据,规律的运动可以延缓甚至逆转与增龄相关的骨骼肌量的丧失。

 

    1、抗阻力训练:坐位抬腿、静力靠墙蹲、举哑铃,拉弹力带等等能有效改善肌肉力量和身体功能。同时补充氨基酸或优质蛋白效果更好。

    2、根据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运动方案。每天40-60min高强度运动(快走 慢跑),抗阻力运动20-30min,每周≧3次。

    3、少静坐或久卧,增加日常身体活动量。

营养

     1、蛋白质:牛肉、乳清蛋白、优质植物蛋白(大豆)。蛋白质占肌肉重量的20%,是合成肌肉的重要原料。老年人每天摄入1.0g/kg至1.5g/kg的蛋白质;

 

    2、脂肪酸:深海鱼油等;

    3、维生素D :有研究显示,在维生素D水平偏低的人群,增加维生素D可有效增强髋部屈肌的力量。老年人可通过日晒、食物摄取或遵医嘱服用维生素等方式补充维生素D。

    4、抗氧化营养素:深色蔬菜、水果、豆类、维生素C、维生素E类胡萝卜素。

 

    5、药物:胰岛素(INS)促进快肌纤维蛋白质的合成;生长激素(GH)影响肌肉蛋白质的代谢发挥肌肉营养作用;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具有运动神经元营养作用;性激素(睾酮、雌激素等)显著促进肌肉合成;ACEI/ARB:氯沙坦 改善骨骼肌的重构。

积极控制慢性病

    慢性疾病往往伴发炎症反应及蛋白质分解代谢增强。有效控制慢性疾病可减轻机体的炎症反应,对于保持肌肉容量,维持肌力和肌肉功能有重要作用。

 

老来瘦,老来寿 ,

千金难买老来肉,

攒钱还需攒肌肉。

 

歙医温馨提示

    歙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是安徽省神经内科疑难疾病联盟理事单位,安徽省防治卒中中心单位。科室可开展神经内科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病例的诊疗工作,尤其对脑血管病、帕金森病、头痛头晕、痴呆、焦虑、睡眠障碍、重症肌无力、脑炎及神经系统疑难杂症的诊治及神经介入脑血管疾病、静脉溶栓、脑出血的微创治疗技术、神经康复技术、神经重症监护技术等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欢迎有需要的群众前来问诊咨询~

    联系电话:0559-6530355

文 | 神经内科  潘安枝

素材 | 部分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责编 | 汪琦

审核 | 吴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