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健康知识健康指南

歙医科普 | 视力下降、视物不清,需警惕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发布时间:2023-02-27 作者:歙县人民医院 发布机构:歙县人民医院

     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越来越多。糖尿病是累及小血管的全身复杂代谢性疾病,容易导致很多全身并发症。而在眼部最常见、对视力影响最大的是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与持续高血糖及其他与糖尿病联系的状态(如高血压)相关的一种慢性、进行性、潜在危害视力的视网膜微血管疾病。糖尿病患者随着病程延长,视网膜病变发病率逐渐增加,国际糖尿病研究资料证实:糖尿病发病5年以上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病率为20%~50%;患糖尿病8年后视网膜病变占50%;20年以上者为70%。并且由于病程不可逆,严重者导致失明,对眼睛的危害极大。研究资料显示:由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引起双目失明的人数要比非糖尿病患者高25倍。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微血管病变在眼部的特征性表现。今天,歙医科普向大家介绍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眼底的几种表现特征,方便大家对照自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眼底特征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眼底特征主要分为:微血管瘤、渗出、出血、新生血管、增殖膜五种表现。

 

一、微血管瘤

      微血管瘤是视网膜血管中气球状肿胀的小区域 ,表现为暗红色的小点,是糖网中最早及最多见的一种表现﹐是位于视网膜内核层的特征性改变。多见于闭塞毛细血管附近。

 

      荧光造影可以显示更多的微血管瘤。

 

二、渗出

      1.硬性渗出

      呈斑点状,数点从集成堆或绕成簇的黃白色滲出斑。成份为血清脂蛋白﹐来自异常通透血管(微动脉瘤) ﹐多位于后极部﹐好发于黃斑﹐导致视网膜增厚﹐可以消退﹐若长期存在最后形成瘢痕。

图片

      2.软性渗出

      圆形或卵圆形白色、淡黄白色或灰白色病灶,边界不清,呈羽毛样为毛细血管闭锁引起浅表的神经纤维肿胀所致。软性渗出意味着其对应部位微循环丢失,出现无灌注区。

 

三、出血

      1.点状斑块视网膜出血

      呈大小不等、边界清楚的红或暗红斑点﹐一般长期不消退。

 

      2.视网膜前出血

      视网膜出血突破视网膜水平可形成视网膜前出血和玻璃体积血。视网膜前出血和玻璃体出血与新生血管密切相关。

 

四、新生血管

      位于视网膜平面或伸入玻璃体腔与视网膜毛细血管闭塞引起的缺血密切相关,眼内给药或激光治疗。

      造影可以更明显的显示新生血管的细节。

 

五、增殖膜

      新生血管内皮细胞不断向前进入玻璃体腔,纤维组织被牵拉向前与玻璃体纤维混杂,形成增殖膜。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预防治疗

      预防是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最主要的一环,一旦被确诊为糖尿病,应定期到眼科检查眼底,至少每年要检查一次,以便及早发现病变并及时治疗。

 

一、未病先防

  1、定期到眼科检查。应在确诊糖尿病时就开始到医院眼科借助眼底镜、三面镜、荧光造影等仪器等做全面检查,以后每年复查1次;有视网膜病变者,应每3个月复查一次或随时预约复诊。对病程较长的糖尿病人,不论有无视力减退,都应检查眼底,这是早期发现本病的最好方法。
  2、要控制好血糖,不能使血糖忽高忽低,应在内分泌医生的指导下正确使用降血糖药物。有高血压的糖尿病患者,应特别注意,积极将血压控制在安全范围(140/90mmHg以下)。高血压可加重眼底血管病变,增加眼底出血的可能性较大。
  3、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放弃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饮酒等。

二、既病防变

  确诊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人群,应该进行积极治疗。当患者无视力障碍或视力轻度下降时,在眼科医生指导下,服用改善视网膜血循环的药物;当眼底出现棉絮状斑或已发现新生血管时,荧光造影检查决定是否该行激光治疗,使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并防止其他并发症发生,以达到保持患者现有的有用的视力,降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失明率。

 

歙医科普温馨提示

      歙县人民医院眼科拥有多功能眼底相机佳能CX-1,通过散瞳/免散瞳五种成像模式,2450万像素动静态高清真实还原眼底全貌,可以更加清晰地观察眼部血管充盈、显现血管渗漏病灶、神经纤维的改变、RPE病变等,有效诊断老年黄斑性病变、色素上皮层变性等疾病。

      欢迎有需要的人群前来就诊咨询, 歙县人民医院眼科团队将竭诚为您守护光明~

      咨询地点:歙县人民医院门诊三楼眼科门诊

      咨询电话:0559-6530732

素材 | 部分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